【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據水利部的統計顯示,截至12月10日,2016年全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45萬畝,提前超額完成“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的目標任務,給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帶來十足的信心。
2016年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采、南方節水減排等規模化節水灌溉工作全力推進,為促進節約用水、保障農業增產增效提供了堅實的后盾。筆者總結了今年各地在推進節水灌溉過程中實施的多項突出舉措,及目前整個節水灌溉發展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供同行人士參考。
招式一:完善農田基礎水利設施
作為六大興水工程之一,日照市今冬明春重點實施東港區、嵐山區、山海天農田水利項目縣工程、莒縣涉水涉地資金整合項目,以及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農業綜合開發等23項農田灌溉工程,建設各類農田水利工程144處,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4.1萬畝。目前,日照市水利會戰農田灌溉工程已完成投資8000萬元,形象進度達到35%。
農田水利項目的實施不僅解決了灌溉用水難、成本高等問題,還可以治理漬害、減少水體污染、提高作物產量,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效益,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招式二:研發節水作物
今秋,哈爾濱市雙城區希勤村禾菽農業旱稻種植基地喜獲豐收。這意味著全程不用灌溉、只靠天然雨水的旱田直播技術實驗示范獲得成功。與常規水稻種植相比,旱田直播稻優點突出:一是成熟期短,與大田同步直播,早于大田成熟收割,成熟期在125天以內;二是省工省力,投入少效益高。不用育苗插秧,采用旱田機械直播,省工省力省時;全程不用灌溉,靠自然雨水種植。
今年,天津北辰區把提升農田節水灌溉能力列入到二十項民心工程之中,區水務局作為主要責任單位,立足農業發展實際需要,采用移動式噴灌、滴灌和微灌等方式,加強農田節水灌溉的能力,截止目前,共完成節水面積1700畝,水利用系數突破80%。
移動式
噴灌機的優勢在于地下不鋪設管道,不占地下的面積,作物好打理。不但噴得均勻而且節水,對幼苗不會造成傷害。
招式四:改革農業水價
2016年08月18日,湖北省政府下發《湖北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提出,計劃用10年時間,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促進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
農業水價將按照價格管理權限實行分級管理。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原則上實行政府定價,具備條件的可以協商定價;大中型灌區末級渠系及小型灌區農業水價,可實行政府定價,也可以實行協商定價。
節水灌溉發展背后仍有隱憂
據統計,我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6%,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1/4。在水資源短缺的剛性制約下,每年農業需灌溉用水3600億方,而在我國現有的20.25億畝耕地中,不僅灌溉水利用率只有52%,還有10.73億畝是沒有灌溉條件的“望天田”。也就是說,盡管節水農業已經得到一定的發展,但仍有不少問題亟待破解。
一是節水
灌溉機械呈現技術研發弱勢。在中國,中節水灌溉市場幾乎全被以色列占據,在節水灌溉產業占全國市場份額30%之多的萊蕪市,生產設備所用的一個小小塑料滴頭卻要從遙遠的以色列運過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國還需加大節水灌溉設備技術研發投入。
二是先天自然條件仍是一大制約。我國國土面積廣大,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仍有很大一部分農業生產地處于干旱區或者半干旱區,供需矛盾突出。特別是是對于高原戈壁來說,“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荒”成為常見現象。
三是節水設施投資大、效率低。相比其它項目來說,農業本身就基礎投資較大,回收速度較慢。對于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來說,每年啥時候用,用多久都差不多,因此農民樂意購買;而節水設施就不同,干旱了就用得多,風調雨順就用得少,如果雨水充沛,可能一年到頭都用不到,這樣的不確定性自然會降低投資者的熱情。
結語:農業是我國用水大戶,節水灌溉就顯得尤其重要,因為農業不但是國民生存、經濟發展之本,更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關鍵,還需在大力發展灌排裝備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實現水資源的科學、簡便、自動、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