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2025年黑龍江主要糧食作物秋收秋整地機械化技術指導意見》的通知
各市(地)、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全力以赴抓好秋糧生產和農業防災減災救災的工作部署,牢固樹立“減損即是增產”的思想意識,加強對農機在秋季農業生產中的技術指導,有力支撐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針對主要糧食作物機械減損收獲、高質量整地等情況,提出本技術指導意見,供各地參考。
一、全面實施機械化提質減損收獲
機械收獲應從確定適宜收獲期、選擇機具、調整良好作業狀態、
提升機手操作技能等方面入手,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收獲損失,確保作物顆粒歸倉。
(一)確定適宜收獲期
作業前,應準確判斷確定適宜收獲期,過早或過遲收獲會增加損失率和破碎率。適宜收獲期因品種、播期及生產目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確定。
1.水稻適宜收獲期。多數稻穗變黃,粳稻95%以上籽粒轉黃,秈稻90%以上籽粒轉黃。
2.玉米適宜收獲期。植株的中、下部葉片變黃,基部葉片干枯,果穗變黃,苞葉干枯呈黃白色而松散,籽粒脫水變硬,乳線消失,微干縮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現黑帽層,并呈現出品種固有的色澤。
3.大豆適宜收獲期。采用聯合收獲方式應在完熟初期,葉片全部脫落,植株呈現原有品種色澤,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采用分段收獲方式應在黃熟期,葉片脫落70%~80%,籽粒開始變黃,少部分豆莢變為原色,個別仍呈現青綠色。
(二)選擇機具
1.
玉米收獲機。當玉米籽粒含水率在25%以下時,可選用玉米籽粒
收獲機一次性完成摘穗和脫粒作業,宜選用縱軸流機型。對于不具備籽粒收獲條件的,可選用摘穗型玉米收獲機進行果穗收獲。
2.大豆收獲機。當大豆籽粒含水率為14%~20%時,優先選用配置撓性割臺的大豆聯合收獲機;也可選用通過調整改造并換裝大豆專用撓性割臺的谷物聯合收割機進行低割仿形收獲,宜選用配備柔性軸流脫粒分離技術和高清潔清選技術的收獲機。
3.水稻收獲機。當水稻籽粒含水率為15%~28%時,可選用全喂入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應優先采用高性能、大喂入量機型,以提高收獲作業效率和質量。收獲難脫粒品種(脫粒強度大于180g)或倒伏水稻時,應優先選用半喂入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水稻進入蠟熟期,為延長收獲時間,可選用配裝拾禾器的全喂入履帶式聯合收獲機或割曬機撿拾收獲放鋪晾曬,或選用機械割捆碼垛晾曬,再使用水稻脫粒機脫粒。
4.丘陵山區。優先選用中、小型聯合收獲機,或履帶式聯合收獲機。
(三)調整良好作業狀態
作業前,依據產品使用說明書對機具進行一次全面檢查與保養,確保機具技術狀態良好。根據地塊條件(大小、坡度等)、作物條件(品種特性、成熟程度、產量水平、籽粒含水率、秸稈水分含量等)、環境天氣、農藝要求(留茬高度、秸稈粉碎程度等)等對機具作業參數進行調整,并進行試收,試收作業距離一般為30~50m。試收后,應停車檢查作業質量,根據情況做出適當調整,直至作業質量達到要求,再投入正常作業。
(四)提升機手操作技能
加強駕駛員技能培訓,提高“減損”意識,提升操作水平。
1.玉米收獲
(1)玉米種植行距標準時,選用標準玉米割臺,寬窄行種植的需調整摘穗單體部件和分禾器位置以確保對行收獲。在負荷允許的條件下,可滿幅或接近滿幅工作,但要保證作物喂入均勻,防止喂入量過大影響收獲質量。如玉米種植行距不標準時,可不必滿幅作業,避免剮蹭相鄰行莖稈,導致植株倒折及果穗掉落。
(2)收獲時盡量選擇露水消退后進行,減少莖葉中的水分進入籽粒,防止霉變發生。轉彎時需停止收割并采用倒車法或兜圈法直角轉彎,避免邊收邊轉導致漏割或機具損壞。收獲機作業時速控制在5~8km/h。
(3)收獲同時秸稈粉碎還田,一般以5~10cm撕裂狀為宜,均勻拋撒,留茬高度10~20cm。西部風沙干旱地區收獲時盡量采取高留茬,留茬高度20~30cm,起到防風固土和減少地表秸稈飄移堆積的作用。
2.大豆收獲
(1)收獲時應盡量放低割臺,割茬高度一般在4~6cm,以不漏底莢為原則。沒有自動升降控制系統的撓性割臺,要保持割臺高度指示器完好可靠,收割作業時保證撓性割臺對地面有一定的壓力,且割刀不觸地。
(2)要保持適宜的撥禾輪轉速和高度,如豆枝含水率較低,要適當降低撥禾輪轉速,為撥禾輪壓板加裝橡皮等緩沖物,以減小撥禾輪對豆莢的沖擊。要保證割刀鋒利、不缺損,割刀間隙需符合要求,減少割臺對豆枝的沖擊和拉扯,防止炸莢損失。靠近作物一側的分禾器要保持在兩行中間,避免剮蹭相鄰行莖稈,導致植株倒折漏割及炸莢掉粒。
(3)在負荷允許的條件下,收獲時可滿幅或接近滿幅工作,但要保證作物喂入均勻,防止喂入量過大,影響收獲質量。可通過作業速度、割茬高度及割幅寬度來調整喂入量,使機器在額定負荷下工作,降低夾帶損失,避免發生堵塞故障。收獲時要作業速度控制在8~10km/h。
3.水稻收獲
(1)選用全喂入收獲機,早晚作業時應適當降低作業速度,防止谷草分離不徹底導致裹糧損失,收獲后期割臺應盡量放低,減少因割臺漏割造成的損失。秸稈還田地塊,收獲機應配備秸稈粉碎拋撒裝置,留茬高度為20~25cm,作業速度控制在6~8km/h。
(2)選用半喂入式收獲機,收獲同時將秸稈平鋪地表。留茬高度為10~15cm,作業速度控制在3~5km/h。
(五)特殊作業場景處理
1.旱田過濕地塊
對于有積水或土壤濕度大的地塊,優先選用履帶式收獲機,也可將輪式收獲機驅動輪更換為三角履帶,改造成半履帶式進行搶收作業。有條件的,可以加裝一對驅動輪胎,增加接地面積,提高機車通過性。收獲時,應降低作業速度,保持勻速前進,避免急進急退、急轉彎調頭。糧倉收滿時應及時卸糧,以減輕整機重量,如遇機車打滑、下陷、傾斜等情況,應及時停車并安全處理。
2.作物倒伏地塊
(1)收獲倒伏玉米時,優先選用割臺寬度長、傾角小、分禾器尖能夠貼地作業的高性能玉米收獲機,也可在普通玉米收獲機割臺上加裝長分禾尖或倒伏扶禾裝置,增加扶禾作業行程,適當減小割臺傾角。玉米嚴重倒伏時,收獲機需更換全膠剝皮輥,加裝強力風機,必要時在割臺上加裝輔助撥禾輪或螺旋扶倒器,作業時采用逆向收獲或側向收獲方式,通過降檔加油門的方式勻速作業,防止收獲堵塞。選用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應調整脫粒滾筒轉速和凹板間隙,避免過度揉搓,造成籽粒破碎率過高。
(2)收獲倒伏大豆時,應選用配置撓性割臺的大豆聯合收獲機,割臺貼地作業,減少漏收損失。對于倒伏嚴重的地塊,收獲機應加裝扶倒器并更換防倒伏彈齒,盡量降低撥禾輪高度及轉速,保證較低位置大豆能夠進入割臺,確保在收獲時不留底莢,杜絕泥花臉、草花臉等現象。
(3)收獲倒伏水稻時,應因地制宜選擇全喂入或半喂入收獲機。如倒伏不嚴重且倒伏方向交錯,可選用全喂入機型,作業時適當降低撥禾輪高度及轉速,可加裝扶倒器和更換防倒伏彈齒,調整撥禾輪與割刀的相對位置,將割臺降至適宜高度。如倒伏嚴重且倒伏方向一致,應優先選用半喂入機型,作業時適當降低割臺角度和留茬高度。如水稻潮濕時,應降低作業速度、減少喂入量,依次收獲,及時清除割刀和喂入筒入口的秸稈屑及泥土,防止割臺、凹板篩和振動篩堵塞。
二、積極倡導高效優質機械化秋整地
(一)耕作模式的選擇
風沙干旱地區應優先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堅持“多覆蓋、少動土”的原則,秋季收獲后秸稈粉碎均勻拋撒田間。秸稈量過大區域,可適量進行秸稈離田,條件允許可在秋季進行深松作業。
低溫冷涼、土壤板結、潮濕黏重等不適宜保護性耕作地區,宜開展秋整地,因地制宜選擇深松、翻地、耙地、起壟、鎮壓等作業。
(二)旱田整地機具選擇與技術要求
1.秸稈翻埋還田整地
選用具有導航功能的200馬力以上拖拉機配套翻轉犁或大型翻地犁進行翻耕作業,耕深30cm以上,將地表殘茬及秸稈深埋且覆蓋嚴密,耕深一致,無回垡塹溝,立垡與回垡率不大于5%,覆蓋率不小于90%,不重不漏,避免跑犁漏翻,無三角區或斜扭現象,到頭到邊,地表平整。翻后擇時用對角耙進行耙耢聯合作業,重耙耙深16~18cm,輕耙耙深8~10cm,作業時與播種方向成30~450夾角,斜耙后繞地邊耙一圈,耙深耙透、耙碎耢平,不順耙、不漏耙。
實施壟作地塊,宜耙后夾肥起壟,大壟壟寬110cm或130cm,標準壟壟寬60~70cm,壟高18~22cm,起壟后及時重鎮壓,達到待播狀態。
2.秸稈碎混還田整地
選用200馬力以上拖拉機配備大型松耙聯合整地機或重型缺口滅茬耙進行耙茬整地作業,耕深25~30cm。耙地作業兩遍為宜,將秸稈及根茬直接耙碎并與土壤充分混拌,不漏耙、不拖堆、不濕耙,耙后耕層內無較大土塊及空隙。實施壟作地塊,耙后立即夾肥起壟,大壟壟寬110cm或130cm,標準壟壟寬60~70cm,壟高18~22cm,起壟后及時重鎮壓,達到待播狀態。
3.秸稈粉碎還田聯合整地
作物收獲后,選用雙軸或三軸秸稈全量還田聯合整地機,一次完成秸稈粉碎、滅茬、深耕碎土、埋茬深松和起壟鎮壓等聯合作業,使粉碎后的秸稈和根茬混埋在耕層之下,耕深15~20cm,直接達到待播狀態。
4.秸稈還田條帶少耕整地
玉米收獲時將秸稈粉碎均勻拋撒覆蓋地表,秋季或次年春季使用帶有深松、滅茬、碎土和條耕功能的條耕機,對壟體種床上面的秸稈(根茬)進行條帶耕作,在秸稈苗帶間進行深耕滅茬作業,深松深度25~30cm,條耕帶寬20~30cm,條耕后及時鎮壓防止跑墑,達到待播狀態。
也可使用懸掛式秸稈歸行機或摟草機,將播種帶的覆蓋秸稈撥分歸行到休閑行(空壟)上,形成寬行90cm或70cm與窄行40cm隔年交替種植模式,次年用免耕播種機沿著播種帶進行對行播種。
5.機械深松整地
玉米茬選用滅茬機先淺滅茬作業一遍,再選用防堵性和通過性強的全方位或間隔深松機進行作業,深松深度30cm以上,在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表植被的情況下,打破犁底層,疏松深層土壤,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深松作業后要進行兩次耙地作業,達到碎土、平地、保墑,然后再進行起壟鎮壓,達到待播狀態。
(三)水田整地
1.水稻秸稈翻埋整地模式
水稻收獲后秸稈粉碎拋撒還田,留茬高度20cm左右,使用水田高花胎拖拉機或橡膠履帶拖拉機配備水田翻轉犁或水田鏵式犁進行翻耕作業,耕深18~22cm,扣垡嚴密、不露秸稈、不重不漏、不留生格。
2.水稻秸稈還田旋耕整地模式
水稻收獲后秸稈粉碎拋灑地表,使用水田高花胎輪式拖拉機或橡膠履帶拖拉機配套水田旋耕機進行旱旋耕整地,耕深15~18cm,將秸稈及根茬旋埋于土壤中,地表平整細碎,秸稈與土壤充分混合,不拖堆。
三、強化秋收秋整地安全操作措施
操作人員應當經過培訓,熟悉動力機械、耕整地機械等結構原理、安全操作規程及注意事項。收獲機械起步或結合動力前,應認真觀察周邊情況,確認安全并鳴笛后方可操作。收獲機械作業前,應認真檢查地塊,對妨礙作業或危險位置做好標記,有高壓線通過的地塊,應防止在高壓線下卸糧。作業中發生堵塞、卸糧、檢修等情況時,應熄火停機。作業前,需對耕整地機械進行檢查,確認如旋耕刀、深松鏟、耙齒等作業部件無斷裂、無嚴重磨損或變形,懸掛架與拖拉機連接部位用安全銷可靠固定,同時檢查液壓系統有無滲漏,油管、接頭有無破損等情況。啟動設備前,需清理作業現場,務必確認機具周邊及作業區域內無人員停留,防止機具運轉時造成碰撞傷害。作業過程中,如需檢查作業質量(如深松深度),必須停機切斷動力,待機具完全停止運轉后再進入作業區域;如作業中突發機械故障(刀軸斷裂、液壓管爆裂等),應立即關閉動力設備,設置警示標志,防止無關人員誤入,故障排除后需重新檢查機具連接及部件狀態,確認無誤后方可繼續作業。作業時需保持勻速前進,避免急加速、轉向或緊急制動,防止耕整地機械因受力不均發生斷裂或設備側翻;同時注意觀察作業區域,避開石塊、樹根等障礙物,如發現機具異常震動、異響或作業質量不符合要求,應立即停機檢查,排除故障后方可繼續作業。作業結束后,及時清理耕整地機械上的泥土、雜草等雜物,檢查各部件磨損情況,對轉動部位加注潤滑油,妥善停放設備,做好作業記錄,確保下次作業時設備處于安全良好狀態。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2025年9月17日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