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內蒙古全區玉米主要病蟲總體中等發生,預計發生面積5950萬畝次。其中,玉米螟在東部玉米主產區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玉米葉螨在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通遼市和赤峰市等地中等發生,局部重發生;玉米大斑病在東部玉米主產區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為做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玉米重大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堅持防病蟲提單產和品質并舉,在玉米主產區實現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融合推進。
二、防控策略
堅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聯防聯控的原則,突出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著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施秸稈打捆離田,選用抗(耐)病蟲品種,采取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天敵保護利用和中后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促進大面積單產提升,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
秸稈打捆離田,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發生期使用
殺蟲燈、食誘劑、性誘劑誘殺;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防控玉米螟;在生物育種品種批準種植區域,選用農業農村部審定的轉基因玉米抗蟲品種控制玉米螟等鱗翅目害蟲。
(二)地下害蟲、蚜蟲等苗期害蟲
土壤深翻30cm以上,壓低蟲源基數;可用含有噻蟲嗪等新煙堿類
殺蟲劑與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或丁硫克百威、硫雙威復配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
(三)葉螨(紅蜘蛛)
播種至出苗前,清除田邊地頭雜草,玉米3-5葉期噴施除草劑和殺螨劑。點片發生時或7月上旬,選用唑螨酯等噴霧,重點噴灑田塊周邊和玉米中下部葉片背面及地頭雜草。
(四)雙斑長跗螢葉甲
在玉米吐絲授粉期,平均單穗花絲超過5頭時進行防治,選用植保無人機噴施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蟲劑噴施,畝下水量達到3升以上。
(五)玉米北方炭疽病、大小斑病等葉部病害
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健康栽培。在玉米心葉末期,選用枯草芽孢桿菌生物制劑或吡唑醚菌酯、丙環·嘧菌酯、苯醚甲環唑、井岡霉素、代森銨、氟硅唑、肟菌·戊唑醇、、唑醚·氟環唑等殺菌劑噴施。
(六)瘤黑粉、絲黑穗病
選用抗(耐)病品種,及時排澇。利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
四、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
采取秸稈打捆離田、深翻土壤等措施處理秸稈及殘茬。
(二)種子處理技術
根據不同區域地下害蟲、種傳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和發生規律,選擇適宜的種子處理劑進行二次包衣。
(三)成蟲誘殺技術
在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性誘劑、食誘劑、殺蟲燈誘殺技術。
(四)苗期害蟲防控技術
根據苗期害蟲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殺蟲劑噴霧防治。當季使用過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五)中后期“一噴多促”技術
心葉末期至灌漿初期,根據葉斑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和雙斑長跗螢葉甲等病蟲發生情況,合理混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集中連片種植區使用植保無人機或高稈作物噴桿
噴霧機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六)赤眼蜂防蟲技術
在玉米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盛期,每畝設置2個釋放點,每畝放蜂1.5—2萬頭,分兩次統一釋放,當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達20%時,后推10天為第一次放蜂時間,間隔7天為第二次放蜂時間。
五、注意事項
(一)食誘、性誘、燈誘技術應大面積連片應用,燈光誘殺注意在害蟲成蟲羽化高峰期和夜間活躍時段使用。
(二)注重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
(三)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品種時,應注意非靶標病蟲害的防控。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