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為全面落實國家“一控二減三基本”和化肥零增長行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旱作農業區特別是黃河流域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升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農業生產發展支持政策取得實效,近日,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印發《2020年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補貼項目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對相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實施方案》提出,以鞏固提升旱作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保障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加大對我省旱作農業的支持力度,強化旱作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集中連片示范推廣壟膜溝灌、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地膜減量(替代)增效技術,建設墑情監測站,開展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提升我省旱作農業區的抗旱減災能力,為全省現代節水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示范樣板,促進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在產業扶貧、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作用,發揮旱作區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糧食穩產高產,促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
《實施方案》明確任務目標為:在全省40個縣市區和蘭州新區及農墾八一農場(以下均簡稱項目單位)實施任務面積70萬畝。一是實施壟膜溝灌技術面積56萬畝。重點在有灌溉條件的33個縣市區的玉米(制種玉米)、馬鈴薯、瓜菜等作物上實施;二是實施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技術4萬畝。重點在22個縣市區的馬鈴薯、蔬菜、果樹等作物及設施農業上實施。在降雨量多的雨養旱作農業區,以軟體水窖集雨補灌或水肥一體化技術為主,兩項技術推廣面積各占任務面積的一半,秦州區全部實施軟體水窖集雨補灌技術0.1萬畝;在降雨量少但有灌溉條件的地區,以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為主。同時探索新建日光溫室以軟體水窖做為蓄水池(窖)或已建成的日光溫室以軟體水窖替代破損蓄水池(窖)的技術應用。三是實施地膜減量(替代)增效技術10萬畝。重點在9個縣市區(場)實施,其中旱區馬鈴薯上以保水劑替代地膜技術為主,可探索該技術在中藥材上的應用;八一農場安排1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馬鈴薯、青貯玉米上替代地膜技術示范,所有實施水肥一體化且種植馬鈴薯的項目單位也應積極探索該技術在馬鈴薯上替代地膜的應用;通渭縣安排0.2萬畝秸稈覆蓋替代地膜技術示范;各承擔項目的縣市區都要開展全生物降解膜的試驗。四是墑情監測站建設。在維護完善原有20個*墑情監測站的基礎上,再在10個縣區各新建1處*墑情監測站,構建全省墑情監測網絡技術體系,推進測墑灌溉等農田高效節水技術的應用。
通過項目實施,旱作節水項目區實現節水10%以上,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區實現節肥20%以上的任務目標。加快以壟膜溝灌、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地膜減量(替代)增效技術等骨干技術推廣應用。推出一批旱作節水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提升旱作節水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方案》提出四方面重點工作:加強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的應用,提高水肥資源利用效益;強化核心示范區建設,提升項目實施效益;開展旱作節水技術試驗、示范,提高技術支撐力度;開展應用技術宣傳培訓,加大示范推廣力度等。
補貼資金方面,共安排補貼資金8000萬元,按照不同類型區域,貧困縣安排補貼資金6900萬元,占比為86.25%,深度貧困縣安排補貼資金5220萬元,占比為65.25 %。黃河流域相關縣安排補貼資金7200萬元,占比為90%。按照不同技術模式,壟膜溝灌技術安排補貼資金2800萬元,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安排補貼資金4000萬元,地膜減量(替代)增效安排補貼資金1000萬元,墑情監測站建設補貼資金200萬元。資金用途如下:
(一)壟膜溝灌技術。實施面積56萬畝,畝補貼資金50元,總補貼資金28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地膜或機械起壟作業補貼;核心示范區建設和試驗示范等方面的補貼。
(二)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實施面積4萬畝,畝補貼資金1000元,總補貼資金4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軟體集雨水窖、集雨補灌設備、水肥一體化系統設備的購置補貼;核心示范區建設及試驗示范等方面的補貼。
(三)地膜減量(替代)增效技術。實施面積10萬畝,畝補貼資金100元,總補貼資金1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保水劑的購置補貼;實施水肥一體化替代地膜
滴灌帶補貼;實施秸稈覆蓋替代地膜作業費補貼;核心示范區建設及試驗示范等方面的補貼。
(四)墑情監測站建設。建設10個墑情監測站,每個補貼20萬元,共補貼資金2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購置自動墑情監測儀器設備補貼。
上述技術試驗每項安排試驗經費3萬元。
本文由農機網整理發布,資料來源: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