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也是秸稈處理的關鍵時節。秸稈飼料化利用是發展種養循環、 擴大草食動物飼料來源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養殖業節糧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秋季北方地區涼爽干燥、南方地區潮濕多雨,各地要遵循“適時收獲、安全儲存、分類加工、科學飼喂”的原則,因地制宜推進秸稈飼料化高效利用。
一、搶抓農時盡快收獲。秸稈飼料化利用對秸稈品質要求高,要堅持“適時收獲、質量優先”的原則,選擇在天氣晴朗干燥、土壤適墑的條件下進行,收獲時應確保秸稈無霉變、無腐爛、無雜質,避免混入泥土、地膜、沙石等污染物。玉米黃貯秸稈宜在籽粒完全成熟收獲后,植株尚未完全枯黃時收割離田。水稻秸稈宜在稻谷收割后1~3天內完成收獲離田作業。棉花秸稈宜在棉花采摘且秸稈含水率適宜時收割。覆膜種植的玉米和棉花,具備機械化作業條件的,可使用殘膜回收聯合作業機或彈齒式
殘膜回收機回收殘膜后再收獲秸稈;不具備機械化作業條件的,人工回收殘膜后再進行秸稈收獲。
二、合理選擇收獲方式。根據不同作物特點、地塊特征、機械設備情況等采用適宜的秸稈收獲方式。玉米秸稈:留茬高度應在15 cm以上,可采用具有秸稈粉碎和拋送裝置的全喂入或半喂入式
聯合收割機收割秸稈。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莖穗兼收玉米聯合
收獲機,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剝皮、集箱、秸稈切碎收集拋送裝車(或集箱)等聯合作業。也可采用田間收集和加工一體機,掛載在拖拉機上移動收獲秸稈,同步進行秸稈加工處理,完成收集、除塵、粉碎、揉絲、打包作業。水稻秸稈:留茬高度宜為15~20 cm,使灰分含量低于16%,可采用配備秸稈粉碎和拋送裝置的全喂入或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收割秸稈,或采用聯合收割機,一次性完成割稻、脫粒、秸稈粉碎作業。棉花秸稈:優先選用重型莖稈粉碎機或自走式聯合收獲打捆機同步完成拔稈、鍘切、打捆。
三、及時離田安全儲存。秸稈收獲后,如不用于青貯微貯或秸稈水分含量較高不適合貯存和加工,北方地區可放置在田間自然曬晾,南方地區則宜放置到干燥場地松散堆放,及時翻曬,待水分含量降到適宜范圍后再撿拾打捆。秸稈撿拾農機的配置比例應根據各地實際需求確定,宜按1臺秸稈收集機或摟草機、2臺打捆機、2~3臺包膜機配置。打捆密度宜大于400 kg/m3。離田后的秸稈應在專門堆放場地進行儲存,場地建議配備避雷裝置、防火設施等。應立式碼垛風干晾曬,垛間留有通風道,垛中留有通風孔,或利用通風設備干燥至含水量低于14%。秸稈堆放高度建議低于2.5 m,防止積熱霉變。儲存期間應定期檢查,注意防火、防潮,必要時進行翻垛。
四、分類加工提高品質。秸稈在加工前應做除塵、除雜處理,并剔除發霉變質部分。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單一或聯合方法進行處理。物理法加工參數推薦如下:揉絲長度1~18 cm;切碎長度1~5 cm。壓塊飼料的密度大于400 kg/m3。膨化時利用膨化機械高速運轉產生熱能,瞬間達到高壓(0.5~4 MPa)、高溫(110~150 °C)熟化后在常壓出料口出料。制粒時壓縮比6:1~7:1為宜,顆粒直徑以6~10 mm為宜。有條件的地區推薦采用生物法進行進一步深加工,調整秸稈含水量達到 55%~65%后,添加乳酸菌或復合菌制劑及纖維素酶類產品,進行青(黃)貯或微貯處理,可因地制宜選擇窖貯、裹包或袋貯等形式貯存,青(黃)貯、微貯時間一般在30天以上可飼喂草食動物。
五、控制質量科學飼喂。玉米秸稈和水稻秸稈可直接飼喂,也可按照草食動物需求切碎后混合在日糧中飼喂。棉花秸稈需經處理降低棉酚含量后飼喂。秸稈飼料宜采用感官、化學測定等方法評判其質量或分級,感官評定時以黃色或黃綠色、芳香味濃厚、質地柔軟濕潤、葉莖等器官結構完整為優。秸稈應無發霉變質情況,配制出日糧的衛生指標應符合GB 13078《飼料衛生標準》要求。用于飼喂草食動物時,宜與精飼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等混合配制成全混合日糧,秸稈飼喂量和飼喂比例根據草食動物營養需求科學配方,也可精、粗飼料分別飼喂。秸稈青貯、微貯后飼喂草食動物時,宜加入適量碳酸氫鈉等,以中和青貯酸度。飼喂初期飼喂量應由少到多,使草食動物逐步適應。
來源:農業農村部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專家組、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